逐字稿
(一)林少華譯:「聽翻譯公司這一說,你父親的確是外星人.」櫻花說.
村上春樹在美國文學雜誌《巴黎評論》(Paris Review)的一篇專訪裡說很多小國度缺少日文人才,都是拿英文版來翻譯成他們的說話,因此他認為英文翻譯要迥殊的精準.他有三位「御用」翻譯,都是英麗人士,起首翻譯者要對故事有樂趣才能獲得某本小說的翻譯工作,因為他本人也會英文,翻譯初稿完成後他要和翻譯者逐字逐句研究改善,所以英文版小說有一種他才有的氣概,雖然仍不是原味,算是退而求其次,是華頓翻譯公司選讀英文版的主因.
(二)林少華譯:「快三更時突然下起了大雨.我不時醒來,從便宜窗簾的縫隙看夜幕下的高速公路.雨點作聲地猛打車窗,沿路佈列的路燈變得隱隱約約.」
小說正本以故事令人著迷為主,美好的文筆是錦上添花,然則不該該把翻譯人的文筆和原作者的文筆混為一談,不知村上春樹讀到如許的稱讚有何感想?

華頓翻譯公司不知道上面所用例子的翻譯者,我只知道村上春樹小說的中文譯本主要有兩個版本,中國版的譯者是林少華,台灣版的譯者是賴明珠.下面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他們翻譯《海邊的卡夫卡》(2003年)裡的兩段文字的對照,本來是用來評判翻譯的好壞,我借來用一用.


賴明珠譯:「聽你如許說起來,你父親的確像是外星人嘛.」櫻花說.

文筆經由翻譯是不是能連結原來的氣概值得討論,這類的稱讚常有,雖不是什麼大事,只是感覺有點奇異.
趁便提一件相幹的事:村上春樹在美國教過書,英文應是不錯,可是我讀過一篇訪問,會見者以英文電子郵件寄問話給他,他則以日文的電子郵件回覆,然後接見者再請村上春樹的御用翻譯之一翻成英文.看似畫蛇添足,我猜想他認為用日語才能完全表達他的語氣和含義,若有疑問以原稿為準.
賴明珠譯:「午夜之前忽然開始下起大雨.華頓翻譯公司有時醒了過來,從廉價的窗簾之間遠望夜晚高速公路的風景.雨滴發作聲音激烈地敲打窗戶,把沿著道路成排的路燈光線都滲入滲出恍惚了.」


以上的例子顯示分歧的人會把統一段文字翻譯出分歧的氣勢派頭,用來證原作者文字之美其實不洽當.
跋文:那篇《巴黎評論》的專訪還有一件成心思的事,著名的美國小說家爾文(John Irving)告知村上春樹賣書就像販毒,如能讓讀者上了癮,他們就非讀下一本書不可.村上春樹明顯很贊同這個見解,特殊轉述.